无雨

【曹郭殊遇】郭奉孝的语言艺术

流云天际:

关于奉孝的史料本来就不多,在这不多的史料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奉孝说的原话,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奉孝是个将语言艺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辩才,他作为谋士非常特殊的一点,就是谏言被采纳的机率非常之高,基本就是百分之百(唯一存疑在“刘备投曹”事件中,下文会具体分析)。


谋士们的智慧其实不过伯仲,所跟随的主公也取决于谋士自己的“择主而事”,跟随同一个主公,为什么主公听此人的建议而不听彼人的建议,这不仅仅在于建议的高明与否,更在于劝谏的方式,善于劝谏正是谋士所必备的技能,如果把善于劝谏和溜须拍马等同起来,是在污蔑谋士的职业道德。


郭嘉让曹操念念不忘的特点在于【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也就是说,郭嘉不仅是曹操的谋士,更是曹操的发言人,他不仅担有给曹操进谏的职责,还担有替曹操说服众人的职责。


我们需要认识到,曹操具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主公,此外,他还是当时顶级的军事家。纵观曹操的一生会发现,曹操在军事上所做出的决定,尤其是临阵所做出的决定,很多时候要比他的谋士们更加高明。但对于曹操而言,他主公的身份让他不能和他的谋士来争论问题,他若一意孤行,做对了是常事,做错了就会被人说成不听谏言。而且曹操自身的表达能力虽然不差,但比不上那些能言善辩的谋士,他往往会被这些谋士说得开始怀疑自己,最后延误了战机。


有郭嘉替曹操把曹操的思想说出来,有两大好处,第一,郭嘉有才擅辩,曹操想到的他也能想得到,曹操没说出的他也能说得出,曹操的思想由郭嘉进行表达,就等同于一个加深拓宽的过程,让思想变得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第二,即使郭嘉也不能说服其它的谋士,曹操还可以用采纳郭嘉的谏言为理由,执行自己的意愿。


以“刘备投曹”的事件为例,通常认为这一事件是奉孝唯一一次进谏成功存疑的时间。刘备在建安元年与建安三年都来投奔过曹操,建安元年那次通过分析郭嘉投曹的时间得知,郭嘉当时还没有在曹营中。而建安三年那次郭嘉所说的话被认为记载有矛盾。不过我们应该考虑一个问题,郭嘉与普通的谋士不同,一方面他是曹操的发言人,也就是说他有一些献计的话,不仅仅是说给曹操听的,还是说给其它人听的。另一方面他与曹操【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也就是说他的另一些计策,仅仅是说给曹操一个人听的,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郭嘉在处理刘备的问题上说了貌似相反的话。


那么曹操对刘备的态度呢?从建安元年的史料可知:


【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出曹操传)


【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出刘备传)


曹操不想杀刘备,怕失掉人心,所以资助刘备兵士让他去和吕布相残。在建安三年的时候,曹操面临的其实是和建安元年同样的问题。


那么郭嘉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刘备来奔,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太祖以问嘉,】,或谓的意思是有的人说,所以郭嘉后面回的话不仅是说给曹操听的,更是说给其它人听的【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郭嘉先肯定了刘备确实是个隐患(有是),接着说的都是为什么刘备虽然是个隐患却不能杀。也就是说,郭嘉后面这段话,其实是替曹操说给别人听的。曹操的回答也很有深意,首先,曹操笑了,他非常满意。“君得之矣”的意思就是奉孝你说的对,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意。从曹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嘉说的这段话不仅说中了曹操的心思,还把曹操不能杀刘备的思想加以理顺,使其更丰富,更有深度,所以曹操的表文中有【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郭嘉虽然肯定了曹操不杀刘备,用刘备来招揽天下贤才的思想,但他也非常清楚刘备是个很大的隐患,所以在私下里,他又对曹操说了这么一段话【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也就是劝谏曹操,你要小心刘备这个人,你可以利用他招揽贤才,但这个人【终不为人下】,他的图谋不可预测。如果刘备跑了绝对是非常大的隐患,所以如果刘备有异动,您要早早做好准备,别让他走脱。


既然曹操对郭嘉一向是言听计从,为什么在刘备这件事上他没听郭嘉的劝谏呢?其实是因为这件事和其它所有事都不一样,郭嘉其它的献计基本上都是关于下一个战略目标的,打哪里,怎么打,曹操采纳了以后都是马上就去做的,而且只要敌人消灭了,这个战略目标就算完成了。但刘备不是个战略目标,或者说,刘备这个战略目标要完成曹操使不上力,必须等刘备自己跑了或死了。


那么曹操听从郭嘉的劝谏了吗?其实是听从了,建安三年曹操对刘备的态度是【曹公自出东征,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与建安元年曹操随便招待刘备,轻易放走刘备的态度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曹操不仅听郭嘉的劝谏了,而且郭嘉前后说的两段话他都听进去了。


但麻烦也就出在这里,在曹操把郭嘉的话记了一年以后,某一天他脑袋突然短路了。而且更奇怪的是,刘备来投奔的时候,曹操知道召集众人听取意见,放走刘备的时候,他脑袋一拍就决定了,从【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可以看出,刘备脱走时,郭嘉恰不在曹操身边,郭嘉是一听说刘备跑了当即就去找曹操追人的,而曹操追之不及,悔恨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言。曹总既然【恨不用嘉之言】,那么曹总一定是在刘备走脱后,把郭嘉私底下对他说的话也公之于众了。所以史书中才不仅记载了郭嘉在众人面前说的话,也记载了郭嘉私下对曹操说的话,故此出现了貌似矛盾的两则谏言。


---------------------------------------------------------------------------


再来理顺一下“东征刘备”这件事,我们会发现,这一事件中貌似矛盾的史料也都是真实且合理的。


【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武帝纪》


【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郭嘉传》


建安五年春正月,曹操要去征讨刚刚被他放走的,背叛了他的刘备。但大家都反对他,认为他一直在与袁绍对峙中,东征刘备,袁绍从后方夹击他,怎么办呢?


曹操这时给出了两个理由:一、刘备是祸患,必须打;二、袁绍反应慢,不会来。


但很无奈,曹操这两个理由并没有说服众人,众人依旧反对他去打刘备,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曹操自己也疑惑了,所以才会出现【太祖疑,以问嘉】,这个举动其实很有意味,按理说都是谋士进谏,只有在兵粮缺乏,或者双方对峙进退两难的时候才会出现“问谏”这种事,极少会有仗还没开始打,主公与臣下意见不合时,主公去找特定的某个人问谏的,这种举动其实不该说是问谏,而应该说是求援。


也就是说,曹操知道郭嘉跟他的意见是一致,之前不说话只是另有顾虑或者是闹别扭。那么郭嘉是这两种情况吗?应该是,而且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第一,曹操为什么要去打刘备,因为曹操没听郭嘉的话,把刘备放走了。第二,为什么众人都反对曹操去打刘备,因为曹操去打刘备这件事确实是有风险的。


但最后郭嘉还是决定帮曹操这个忙,我们认真对比郭嘉与曹操的话,会发现郭嘉给出的理由要比曹操更加高明。郭嘉给出的理由是:一、袁绍反应慢,来得肯定慢【来必不速】,与曹操所说的不会来【必不动也】形成对比,那么袁绍真的不会来吗?其实不是,袁绍都和曹操在官渡对峙了,要是曹操像在赤壁那样,不长不短地停上两个月再去打刘备,肯定被袁绍抄后路。事实证明,一个月之后,袁绍真的打过来了,但因为曹操回军迅速,曹操回到官渡袁绍的兵才发出来,最后只有袁绍在黄河沿岸的驻军和于禁打了一场局部战。


二、刘备刚刚立足,人心还没有归附,很容易打败【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和曹操所说刘备是人杰、是后患的理由形成对比【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那么大家不知道刘备是后患吗?其实也不是,但大家忧心的是如果袁绍要是打过来,还谈什么后患啊,眼前就有忧患了。至于刘备,虽然是人杰,但实力弱小,对曹操一时还没有威胁,既便以后成为祸患,也比现在就遭遇祸患为好。而郭嘉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如果我们倾尽全力,刘备是不堪一击的,我们肯定能在袁绍打过来之前解决刘备。


最后,郭嘉还说了一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这话语气很重,很有煽动力,但这话夸张吗?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没先打垮刘备,官渡之战时刘备和袁绍联合起来,在曹操背后捣乱。那么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存亡之战,官渡之战要是败了曹操也就没有什么以后了。就算退一步说,官渡之战中刘备没给曹操捣乱,自己在徐州发展势力,联合陈登,曹操将失去整个东线。这对于曹操来讲也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郭嘉对同一问题的见解,至少在表达领域上要比曹总高明。而且曹操一定非常乐意采纳郭嘉的话,因为曹操觉得这就是他想说的话。但其实郭嘉在“复述”曹操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劝谏,给出了打刘备的具体方式,即“急击”。我们不要小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成就了一条比子午谷更“不靠谱”的奇谋,具体分析见此


-----------------------------------------------------------------------------


还有一点不那么严谨的后续,可以说明“相同的谏言从不同人口中说出来效果是不同的”。


我们通常认为曹操在放走刘备之前是没有任何谋士知道这件事的,其实不是,有一个人知道,董昭,此人就是劝谏曹操进魏公,加九锡那位,他在曹操要放走刘备时谏言【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不过,曹公虽然没有听他的谏言,打下徐州后却将他的官职由冀州牧改成了徐州牧。鉴于冀州当时不在曹操手中,这算是升官了吗?当然,虽然建安四年董昭就是两千石的州牧,但一直到郭嘉病逝后,他才终于官升了司空军师祭酒。


对比三个人的谏言和曹总的反应:


董昭【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


程昱【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


郭嘉【放备,变作矣!】【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我们可以看出,奉孝还真是不治行检啊,与平常进谏时颇为华丽恭谨的语言相比,【放备,变作矣!】还真是掷地有声,赌起气来完全不拿曹总当上司,一点不留情面。不过当曹公要去征刘备,大家都反对的时候,奉孝又老老实实站出来替曹操说话了。


其实我也好奇一件事,奉孝活着的时候,基本曹总与其它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奉孝就站出来挺曹总,然后曹总就说奉孝说得对啊,我们去打吧,然后就打赢了。等奉孝去世后,曹总再和其他人意见不一致,无论最后是打了还是没打,基本都是曹总吃亏……(所以奉孝你果然是曹总的吉祥物吗)

评论

热度(2200)

  1. 共22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